本社現況
  • 國際扶輪3490地區沿革

    台灣最早的扶輪社是在日治時期成立的台北扶輪社(1931年3月27日)、高雄扶輪社(1934年2月17日)、基隆扶輪社(1937年3月17日),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這三社停止活動,並於戰後因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,日人離台,這三社因此解散。

    戰後台灣第一個扶輪社係於1948年2月5日成立,同年10月9日舉行授證典禮之台北扶輪社,當時並未被列入國際扶輪各地區中,直至1960年7月,台灣與香港、澳門地區才正式合併設為國際扶輪345地區;嗣於1978年7月由於台灣的扶輪社數量增加,重新劃分為345地區(台灣新竹縣以北、宜蘭縣以北及港澳)及346地區(台灣新竹縣以南及宜蘭以南)。

    1984年將濁水溪以南再分制為347地區,即346地區-苗栗縣至彰化縣之間及花蓮縣;347地區-雲林縣以南及台東縣、澎湖縣。1987年7月台灣北部自345地區分出,即新竹縣以北劃分為348地區;1990年由於348地區扶輪社數量超過分區標準,故348地區再重新劃分為348區(台北市及台北縣之永和、淡水、汐止、中和、新店)及349地區(台北縣之其餘地區與宜蘭縣、桃園縣、新竹縣市、花蓮縣)。1991年全球扶輪地區重新規劃故將地區號後再加上一個0,所以台灣便為3460、3470、3480、3490共4個地區。

    直到1998年7月由於台灣扶輪社數量超過分區之標準,再將3490地區之桃園縣、新竹縣市、苗栗縣改制為3500地區,3470地區之高雄縣市、屏東縣、台東縣改制為3510地區,3480地區之淡水河以北改制為3520地區,共劃分為7個地區。

    目前3490地區共有新北市第一分區(三重社、三重東區社、蘆洲社、三重北區社、蘆洲重陽社、台北集賢社、蘆洲湧蓮社、3490地區網路扶輪社)、新北市第二分區(板橋社、板橋北區社、板橋東區社、板橋南區社、板橋西區社、板橋中區社、板橋群英社)、新北市第三分區(新莊社、新泰社、新莊東區社、新莊中央社、新莊南區社、新北卓越社)、新北市第四分區(樹林社、鶯歌社、樹林芳園社、大漢溪社、福利旺社、新北市和平社)、新北市第五分區(三重中央社、三重南區社、三重三陽社、三重南欣社、三重千禧社、三重泰安社、三重百福社、新北光耀社)、新北市第六分區(林口社、五股社、五工社、泰山社、五股金鐘社、台北縣百合社、頭前社、新世代社、林口幸福社)、新北市第七分區(土城社、土城中央社、三峽社、土城山櫻社、三峽北大菁英社)、基隆分區(基隆社、基隆南區社、基隆東區社、基隆東南社、基隆西北社、基隆中區社)、宜蘭縣第一分區(宜蘭社、礁溪社、頭城社、宜蘭西區社、宜蘭東區社、宜蘭南區社)、宜蘭縣第二分區(羅東社、蘇澳社、羅東東區社、羅東西區社、羅東中區社)、花蓮縣第一分區(花蓮社、吉安社、花蓮東南社、花蓮新荷社)、花蓮縣第二分區(玉里社、花蓮港區社、花蓮中區社、花蓮美崙山社、花蓮華東社),共75社。





    扶輪社由來
    扶輪社是依循國際扶輪的規章所成立的地區性社會團體,以增進職業交流及提供社會服務為宗旨;其特色是每個扶輪社的成員需來自不同的職業,並且在固定的時間及地點每週召開一次例行聚會。每個扶輪社都是獨立運作的社團,但皆需向國際扶輪申請通過後才可成立,通常會以所在地的城市或地區名稱作為社名。
    歷史發展
    全球第一個扶輪社是由保羅·咍里斯結合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朋友,於1905年2月23日創立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;首次聚會中,有保羅·咍里斯和三位朋友出席。最初此扶輪社的定期聚會是每週輪流在各社員的工作場所舉辦,因此以「輪流」(英文:Rotary)作為社名[5]。
    1910年正式成立扶輪社全國協會(英文: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tary Clubs),之後扶輪社逐漸推廣到美國及加拿大各地;1921年全球六大洲都成立了扶輪社,於是隔年的1922年便通過改以國際扶輪(英文:Rotary International)作為正式名稱。1925年,在全球共成立超過200個社以及超過20,000名社員。當時包括作家托馬斯·曼、人道主義者艾伯特·史懷哲和作曲家讓·西貝流士都是扶輪社的社員。
 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扶輪社的活動在歐洲部分國家一度被禁止,戰後由共產政權掌權的東歐也持續禁止到1989年。直到1990年在俄羅斯才成立了第一個扶輪社。
    目前,國際扶輪在全球有超過120萬社員及32,000個扶輪社,成為全世界社團之一。
    台灣扶輪社
    台灣最早的扶輪是在台灣日治時期,由東京扶輪社所輔導成立的台北扶輪社(Rotary Club of Taihoku),於1931年3月27日在當時的台北鐵路飯店成立,並在同年4月28日通過國際扶輪的申請同意,9月26日正式授證,創社時有社員28名,第一任屆社長為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校長幣原坦,成員以日本人為主,例會時也是使用日語。
    一直到1940年為止,在台灣又成立了兩個扶輪社,包括1934年2月17日成立的高雄扶輪社(Rotary Club of Takao)和1937年3月17日成立的基隆扶輪社(Rotary Club of Keelung);這三社原屬國際扶輪70地區,1939年7月改編在國際扶輪71地區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此三社暫停活動,並在戰爭結束後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這三社也因日本人離開台灣而停止運作。
    戰後台灣第一個扶輪社也名為台北扶輪社,由昆明扶輪社之成員協助成立,但英文社名為「Rotary Club of Taipei」,與臺灣日治時期台北扶輪社不同;新的台北社於1948年2月5日成立於台北招待所,同年10月9日舉行授證典禮,創社時社員有33名,主要成員為從大陸撤來台灣之扶輪社員以及外國駐華官員,第一任社長為嚴家淦。
    在二次大戰後至1951年期間,台灣與港澳地區的扶輪社都未被列入國際扶輪的各地區中,1951年7月國際扶輪在台灣與港澳地區設置一個「行政顧問」代替地區總監的工作,負責台港澳地區的扶輪社連絡。直到1960年7月,台港澳地區才正式設置國際扶輪345地區。
    在2008年時,全台灣共有517 個扶輪社,18,774位社員。

  • · RI 核淮日期:1980 10 14

    · 授証紀念日期:1980 6 20

    · 例會時間:每星期三下午 630

    · 例會地點:頭城鎮復興路145

    · 辦事處地點:頭城鎮復興路145

    · 兄弟社:土城扶輪社、中壢中區扶輪社、玉里扶輪社

    · 現任社長:陳沐垠Gary

    · 現任秘書:朱玉婕Jackie

    · 執行秘書:林淑娟


活動剪影